[更多专访]
 
 

媒体圈·生活圈

——价值中国专访分众传媒CEO江南春

 
   
  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传播,是以媒体为中心的,而互联网解构了这一媒体属性。web2.0,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应看得更远。传媒的老兵、新兵一起走到台前幕后,新媒体有多少种可能,还未可知。
  价值中国网:您怎样给新媒体下定义?您认为新媒体真正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江南春:新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例如发现新的传播机会、采用了创新的传播方式、独创的经营和赢利的模式、优化相关传媒产业结构等等。但我们在这些年的观察和发展中看出,未来新媒体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一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媒体表现力;二是分众化,媒体细分,精确传达;三是创造独特的信息传播时空;四是构成强制性收视。

  新媒体真正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来自于它诞生的基础,一方面来自于它表现出的效率和功能。从中国乃至世界传媒的历史看,传统媒体本质上主要衍生自政治意识形态,传统媒体是先于消费者的生活而存在的,这也就决定了其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随着数百年来的发展,它也逐渐与消费市场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诞生与成长的动因就来自于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融合。它跟随人的生活轨迹发生,成长在人们的生活接触点上,进而形成有效的媒体网络。这样的诞生基础决定了在媒体竞争中,新媒体是紧随受众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接触习惯的,这是一种先机。在此基础上,新媒体往往开启新的传播时空、提高了媒体传播效率、丰富了信息表现形式、推动传媒整体的结构性完善。

   中国传媒大学发布《2006年广告主新媒体投放趋势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企业投放在新媒体的广告费用占广告费总额的21%;并有56.8%的被访企业预计在2007将扩大对新媒体的投放;35%的被访企业将维持对新媒体的投放份额。报告还显示,商务楼宇液晶电视、互联网是广告主最为倚重和认可的两大新媒体平台。
  价值中国:新经济新媒体环境,出现了系列颠覆性的事。人们不再当精英的追随者,内容生产要参与、信息选择要针对、话语权力要分享、传播垄断要打破。社会由整体而碎片,再由碎片重新聚合成不同的阶层、社群、圈子等等,先分后聚。都说"分众"是一个好名字,在这种背景下,"分众"的意义是什么?
   江南春:您说的非常对,在细分化、碎片化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传媒中内容生产的角色转换、传播渠道、传播的互动性、话语权的分享以及媒体间的互相合作都将逐一提上日程。未来社会分众化、个性化、碎片化的形态变革已经日趋明显,分散的同时又产生着依据不同习惯或喜好而形成新的社群,这些社群在以新的规律在大环境中流转。这些年,影响中国广告传媒业发展出现了最重要的三方面因素,即产品市场的细分化、人们生活形态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广告主思维模式的改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差异拉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社会的商品结构也完全改变,越来越细分的品类和人们越来越细化、个性化的需求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主体,这要求我们的传媒必须跟上这种变化,传统的广而告之式的传播方式已经很滞后,这个时代需要能够更精准传播的媒体。

  从媒体投放角度来看,从前广告主是以媒体为中心思考问题,把一定的预算分配在不同媒体上,这种分配模式就是以媒体为本位的导向。而现在尤其是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变为从目标受众出发来思考问题,他们着力思考的是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这些目标受众的生活形态如何?在他们的生活形态中会产生怎样的生活接触点?在这些生活接触点上有哪些有效的沟通方式、沟通渠道和沟通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分众"的意义就在于如何让传播更精准,从而使传播——这种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行为更节约化、更高效。

  分众传媒所创建的中国都市生活圈媒体群,其实倡导的就是这种"分受众"传播理念,我们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而他们又往往是某些类别商品的主要或重度消费群体。循着这些特征人群的生活轨迹,我们把媒体触角移向他们出现的时空,跟随他们的生活接触点建设媒体,最大限度地覆盖他们的生活轨迹。比如一个白领,他早上乘车上班,看到的是我们LED的屏幕,到了公司等电梯看到了我们楼宇广告,上楼打开电脑,是Internet,中午出去吃饭,可以通过手机看到我们的无线广告,晚上下了班去酒吧也能看到分众的LCD,周末去卖场是我们的卖场联播网络,我们希望可以让分众传媒的时空和这部分特定受众的媒体接触时空重叠,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广告和生活资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针对特征受众的需求对媒体网络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比如2006年1月合并聚众传媒后,我们的楼宇联播体系在原有平台基础上细分为数个产品线,包括针对白领人群的中国商务楼宇联播网,针对最高端人群的"中国领袖联播网",网络铺进高尔夫球场、机场贵宾厅等场所;针对商旅人士的"中国商旅联播网",主要在经济发达城市的机场、机场巴士、宾馆酒店、航机内设置我们的媒体终端等;针对时尚人群的"中国时尚联播网",设置在中高档商厦、酒吧、餐厅以及高级俱乐部、会所等高级休闲娱乐场所内。
  价值中国: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时空从线性到曲面,传播也从线性和静态的方式,向动态和球性传播方式在演变,如果把生活时空比作球体,那么最朴素的想法概念就是媒体力图把受众生活时空覆盖起来,使得受众时空球面与媒体传播球面两者完全匹配,实现传播效率最高。但是,随着在人们的生活形态上,个人的时间逐渐变得个性化;媒体时间,也被观众依自己的需要而选择和分解,您觉得这种构想是否真的具有建设性?新媒体是否存在这种能力塑造,就是媒体本身对于消费者无所不在的感知,以及消费者与媒体之间无所不在的互动?
  江南春:个性化的个人时间和被选择的媒体时间,二者其实是有覆盖的可能性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和一定轨迹的,如果能把广告植入他的生活轨迹和规律中,广告信息就会和他频繁地相遇,而个性化的媒体接触时间和空间从统计学意义上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在上海,一个人一星期没去过徐家汇很正常,但一个人如果一星期没回过家、一星期没有去过写字楼、一星期没去过卖场超市可能就会影响到他的基本生活了。很多的生活接触点可能是比徐家汇、外滩等场所更加频繁的接触点,能够在这些地方形成一个有效的广告传播网络结构无疑是有很大价值的。

  分众传媒的"生活圈媒体群"就是针对一个特殊的群体,针对他们的生活行迹,在他们的生活接触点上开发和建设媒体。我们会根据这个人群中不同类别特征的细分群体的需要,不同置场和城市环境的差别而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媒体网络,这是我们一直秉承的分众传播理念的深化。

  当然,媒体对消费者的感知不一定是无所不在的,但需要是有效而精准的,应该强调针对特征受众群体生活轨迹上的媒体接触点。

  分众传媒这几年的发展就是做了很多对消费者感知并进行互动的事情,我们发现人们生活轨迹中的空白接触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进一步的有效覆盖,比如通过户外LED、手机等媒体覆盖人们去往这些接触点的移动过程,通过互联网、卖场联播网络、楼宇联播网络覆盖了人们去往这些固定场所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生活圈媒体,依据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特征传播定向广告信息,使这种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所需商品信息、生活资讯的有效渠道。

  以大家比较熟悉的商业楼宇液晶媒体为例,CMMS《中国消费者媒体接触习惯调查》表明,在2006年,楼宇液晶电视的媒体接触率已攀高至51%,超过了广播、杂志、因特网等媒体形态。2006年的《中国新富人群媒体接触习惯调研报告》也显示,在中国主力城市里个人年收入4万元以上的新富人群中,楼宇液晶电视的到达率已经排名第一;研究还表明,对于个人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群,楼宇液晶电视在11个主力城市的到达率已在当地各电视频道中位居第一。与此同时,CTR 央视研究的报告也显示楼宇电视的成本优势日益凸现,对于月收入3000元以上人群的CPM(千人成本)一般仅为当地电视台的1/10.基于对精准覆盖的强调,构成了对都市目标主流人群的高到达率和低成本优势,从而受到了市场的认同。
  价值中国:精确营销是一种基于有效作用的传播模式,生活圈媒体是否能够实现精准营销的媒体营销价值?
  江南春:生活圈媒体本身就是一个精确营销的概念,"生活圈媒体群",它跟随人的生活行迹发生,进而形成有效的网络化的接触点,它是生活意识形态的衍生物,它的传播方式已经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全新的,它的内容可以纯商业化和生活化。

  在建设"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群"的过程中,我们有两大战略:一是追求对各类特征受众的更广的覆盖,让客户的信息能够精准到达更多的目标受众;二是追求更精细的传播,紧密研究受众的生活行迹和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细化我们的媒体网络。这两方面的工作从根本上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效果和效率,也将因此而不断助力于提高广告主的投资回报率。

  现在的信息传播已经变得非常个性化,受众对信息可以自由的进行选择。如果不了解你的受众就无法将有效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所以分众传媒将自己的目标受众定义为都市主流消费人群。我们观察他们的生活,描述他们生活中的规律并加以有效利用。比如,他们每天到写字楼上班,我们就开发了楼宇广告来服务他们;他们每周可能会去大卖场购物,所以有了分众传媒的卖场联播网络;他们还会每天上网,所以分众传媒收购了好耶广告网络。分众传媒的一系列产品都是为了增加与目标受众的接触点,是为了帮助广告主把营销传播做得更加精确。

  其次,在区别出目标受众的基础上,分众传媒还进行更广的覆盖和更深的细分,更广的覆盖是增加受众与信息的接触点,加深对信息的印象;而更深的细分是使到达受众的信息更有效,更容易被接受。目前,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受众行为更易于被监测和分析,我想通过手机、互联网这两个新渠道的加入,分众会离精准营销的目标越来越近。
江南春个人简介


  江南春,1973年3月出生,被喻为"商界少帅"。

  曾是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的社长,有个人诗集《抒情时代》。

  1994年,大三时江南春成立了永怡广告公司,自任总经理。1998年,永怡已经占据了95%以上的上海IT领域广告代理市场,营业额达到6000至7000万元人民币,到了2001年,收入达到了1.5亿,在上海广告界已经声名鹊起。

  2003年5月,江南春创立了分众传媒,担任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此时的江南春决定绕开竞争惨烈的传统媒体,走"分众"之路,专攻楼宇液晶媒体。

  2005年7月13日,分众传媒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纯广告传媒第一股,并以1.72亿美元募资额创造了当时的IPO纪录。

  2006年1月4日,分众传媒以3960万美元收购框架媒介,在其版图上增加了高档公寓媒体资源。

  2006年1月8日,分众传媒投资3.25亿美元合并当时中国楼宇视频媒体第二大运营商聚众传媒,进一步巩固其在楼宇电视、社区电视、户外大屏幕等领域的霸主地位。

  2006年3月7日,分众传媒以1500万美元现金及价值1500万美元股票全资收购北京凯威点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启动"分众无线"手机广告媒体品牌,突入手机广告领域。

  2006年8月31日,分众传媒收购影院广告公司ACL,收购完成以后,ACL更名为分众"影院网络",进入了影院广告领域。

  2007年3月29日,分众传媒以7000万美元现金和新发行的19969080股分众传媒普通股收购国内最大网络广告服务商好耶,进军网络广告领域。

     语录:

  "我可能不是中国最努力的人,但一定是中国最努力的100个人之一。我所认识的创业者,陈天桥,马云,李彦宏……真的还没有轻轻松松成功的,没有谁过得很自在……

  出了大学我就再也没谈过恋爱。我把谈恋爱这件事集中在大学里都做完了……

  我不喜欢做领导者,我喜欢做垄断者。是否进入一个市场,判断标准是占有率能否达到75%;不能, 我就会选择放弃……

  一年出轨一次是道德的。"出轨"就是每个人都要有颠覆性、反逻辑性的观点,最保守的信条不见得安全,反而可能是最危险的……

  创意面前生意是不平等的。创意创造生意。有创意的生意和没有创意的生意,最后的投资回报率相差得非常远。想象力创造你的利润率……

  一旦放弃,你将无法知道你离成功有多近。只有跨越这条界线,你才知道界线在哪里。回忆当年资金断层时的情景,江南春这样表示……

  快乐不重要,悲伤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的强度。当我们在最后一刻回忆起来,曾经经历过彻底的惨败,经历过大悲大痛,这样的人生才会丰富……

  如果有来生,我想最好从事一些不同的事情。比如编剧就很好,来生我想做编剧。

     声音:

  "我不羡慕江南春。真的很累,如果你知道他劳累的状况,你就知道什么是成功的代价。他能做到的事情,很多我都做不到。"江南春大学时的同班同学这样说。

  "首先,江南春是一个非常敬业的CEO、创业者;其次,他对所从事的行业有很深的理解,对其创立的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很深刻的认识,对其所从事的传媒业也有相当深刻的领悟。"时任软银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的余蔚谈江南春。

  如果成功必须有代价,那么江南春的代价是时间、个人爱好甚至性格,还有从事文学的梦想。因为随着大学一起逝去的,除了爱情还有文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变成了一个很片面的人".《分众的蓝海》作者刘世英眼中的江南春。

  价值中国:在眼下的市场上,生产者、品牌持有者、营销者之间的互动和博弈已经轰轰烈烈,消费者由于分散还没有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但还权于消费者,实现从"资源中心"、"渠道中心"到"需求中心"的转变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获得、集成"消费信息",怎样固化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明确的市场需求?
  江南春:新经济的实质就是真正实现了客户参与到市场博弈中来。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如果没有网络,没有信息技术,那么,规模化、精确化、标准化客户需求,在过去只能是一个梦想,但今天却可以成为现实。

  对于传媒来说,新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途径,例如网络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受众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其兴趣、爱好与需求,这其实就是一个集成"消费信息"的过程。而固化这些信息就要通过大量数据的反复清洗和分析,对特类人群特征的描述和跟踪来确定了。而且,现在的技术手段让这个过程已经变得非常快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时间也相应减少。但是,技术并不能代表和解决全部问题,还需要探索有效的模式、优化媒体运作系统的结构等等。
  价值中国:现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时间过程缩短,决策经济性增强。于是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逻辑很简单,就是经济性,对媒体的接触一定要有能够即时的高度互动和反馈保证。你认为这对媒体商业模式有什么样的影响?
  江南春: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逻辑其实不仅仅有经济性一个方面,这与不同消费者本身的特征有关系。有的消费者追求快捷、有的消费者追求便宜、有的消费者追求体验的感觉、有的消费者则追求身份的标榜……在这样多样化的消费观念和习惯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生活形态走向细分化、碎片化的结果。这种碎片化带来信息的海量化,一部分消费者在接触媒体时要求有高度互动和反馈,是为了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求信息的确定性和有效性,这种需求正是我们传媒业未来的机会所在。

  我们国家的传媒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细分、精准、有效的传播成为我们必须追逐的传播方向,这也将在根本上促使媒体调整商业运作思路。例如:媒体渠道的优劣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它成为进行有效传播的一个基础条件;更多高效、便捷的媒体技术和形态的出现,使传统媒体由内容而眼球、由眼球而吸引广告投放、由广告而赢利的模式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挑战。我们希望能够紧跟市场的变化,继续做好媒体运营方法的研究。今年3月份我们刚刚合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广告服务运营商——好耶广告网络,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精准性、互动性、可跟踪性都是我们进一步推动深度分众传播所看重的要素,其商业运作上的可创新空间也是令我们兴奋的。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价值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两种对于媒体的认知方式与价值评价体系已经并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并存、寻求互补。而新媒体倡导的技术型、分众性概念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媒体的转型。但是,毕竟新媒体在发展初期都很小、很年轻、很脆弱,除非它的传播效果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否则难以在一个需要突破的旧环境中得以存活和发展。新媒体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会发展、如何健康地发展,这是我们传媒行业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要命题。

  记者:沈凌莉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4 版权所有 价值网